近日,蘆淞區建設街道沿河社區收到一封感謝信。這封信的背后,是獨居老人對“守望相助”的深切體會。
因突如其來的疫情,自11月3日開始,小區進入封閉管理,沿河社區常住居民有1800多人,且有老人的家庭多,他們的兒女不在身邊、不會操作智能手機、行動不便等現實問題不容忽視。獨居老人的物資采買、吃飯問題該如何解決?
在得知小區實行全封閉管理時,居住在沿河社區的公司職工費慧、丁莉、謝彬三人立即組織發動小區內的職工,迅速成立了14人的湖南五建沿河社區志愿者服務隊。有了他們的熱心幫忙,讓這些問題迎刃而解。
志愿者服務隊摸索出了一套幫扶老年人的工作方案。他們將小區樓棟責任到人,用半天的時間通過挨家挨戶上門的方式對小區內的16棟樓梯房共403戶家庭進行摸排,建立了有103個家庭的《小區老人、殘疾人、嬰幼兒家庭信息卡》,經過排查,總共有47名獨居老人。為了這47名獨居老人能安心生活,重點安排7名志愿者與老人們結對,每天對他們進行登門探訪,及時掌握老人的生活、身體情況,對有困難和需求的老人做好相應的記錄并及時協調解決。這套方案在實操過程中逐步升級,將部分老年人“怕給別人添負擔”的心理也一并考慮到。
有些獨居老人“小心翼翼”,總擔心“打擾到大家”,在與志愿者交談完了還會加上一句“沒影響你吧”。而志愿者總是向老人們承諾:“沒關系,您有什么困難就告訴我們。別著急,慢慢說,我們會認真聽的!
在“小心翼翼”的邊界感中,“潤物無聲”的親密關系悄然發展。
楊爺爺和李奶奶都是80多歲的耄耋老人,老兩口腿腳不便,聽力也減弱,平時經常用寫紙條的形式交流,志愿者上門時無意中發現了一張放在桌子上的紙條。
“我這個人平時不想麻煩社區和鄰居。但是社區知道我的小輩都不在身邊,又是高齡,所以對我關愛有加。他們幫我買菜送菜、買藥送藥,忙前忙后?粗麄兩蠘谴謿,我的淚水就在眼眶里打轉……”李中云說,思來想去,她決定寫封感謝信。
在疫情封控管理的16天,公司的志愿者們與老人進行結對服務,與老人家屬建立微信聯系,一次次的上門詢問老人的身體情況,生活上是否需要幫助,要不要幫忙買菜、買藥,陪老人聊天、讀新聞。他們熱心和耐心地為老人提供幫助,老人也把他們當自己的孩子一樣掛記在心,時刻提醒他們保護好自己。志愿者出門時老人還一個勁的往志愿者手里塞上滿滿一把糖、橘子、香蕉,拽著志愿者的手舍不得放開。